黄南新闻网讯 4月7日上午,初见陈水芳是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呼吸科的住院病房里,他正带着医护人员在病房里悉心查看询问着每一个患者的情况,还耐心指导年轻医生需要注意的事项。
“哪里需要我,就在哪里尽职尽责。”面对记者的采访,身为第四批浙江援青人才在海西州人民医院担任党委副书记、院长的陈水芳说,“从来到德令哈的那天起,我就想好了,要尽好一名党员、一名医生、一名医疗援青干部的责任,牢记初心使命。”
千里援青路,浓浓兄弟情。多年来,浙江省持续加强对口支援海西,在教育、医疗、文化、旅游、商务和干部人才交流等多领域“开花”,尤其是在医疗援建方面,选派技术能力过硬、素质高的医疗专家,为补齐海西医疗卫生发展与服务应用方面的短板,作出浙江担当,展现浙江贡献。
2019年7月29日凌晨5点多,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专家陈水芳搭乘飞机,踏上相隔2600多公里外的德令哈,开始了3年的医疗援建服务工作。
此行并不是陈水芳首次参加医疗援助。2003年,他两度援助抗击非典;2009至2011年,他成为中国援非医疗队的一员,远赴西非马里;2013年,菲律宾遭遇17级超强台风“海燕”侵袭,他被派往前线救灾;2015年,他又“下沉”到宁波北仑,把优质医疗服务送到基层……自2003年起,他超过一半的时间都忙碌在援医一线。这一次,当浙大一院领导拨通陈水芳的电话,问他是否愿意成为浙江援青医疗队的一员时,他二话没说,一口答应下来。
“作为浙大一院呼吸内科专家,从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起,医者使命就已经融进了我的骨血!”陈水芳说,“组织需要就是命令,哪里需要哪里就是我战斗的阵地,我时刻准备着!”
德令哈3000米的高海拔对他一个内地人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氧气稀、日照强、降水少、温差大……初上高原的不适感,陈水芳记忆犹新——呼吸困难、头疼乏力、食欲不振、日夜失眠……为了尽快胜任工作,他每天坚持走路上下班,以此来提高身体的适应能力。
就这样,带着“舍我其谁、无私奉献”的信念,陈水芳以院长、呼吸内科专家的双重身份,开启医疗援青之路。在海西州人民医院工作三年,和同行的第四批浙江医疗援青专家团一起,为当地引入先进的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和发展思路,帮助这里的各族人民提高健康水平。
“既然来了,我就要把浙江对海西人民的一片真情带过来,把浙江先进的医疗技术带过来、把浙江精神带过来,把浙江的爱心带过来……”陈水芳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
让少数民族地区群众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是一批又一批浙江援青医疗队员的使命。经过多年援建,这里的硬件设施与诊疗环境已大为改善,但学科支撑和人才培养仍相对薄弱。
陈水芳看在眼里,急在心头。走马上任后,他积极推进医院管理改革,健全制度,理顺机制,带领团队一起修订完善医院的行政、医疗、护理、应急等方面规章制度60余项。
作为院长,每天一大堆的行政事务,刚刚部署完毕,查房、会诊、接诊、业务技术指导、院长接待日等一项又一项工作接踵而至。在同事眼里他们的院长时刻都在拼、都在与时间赛跑。陈水芳却说,他不是来这里享福的,忙,才能给海西办更多事,才能为更多患者提供医疗健康服务。
为让更多远道而来的患者及时看上病,他不但向当地社会、全院员工公开了自己的电话号码,还在诊室门上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号码,不论上班还是下班,随时随地为患者看病。通过建立援建专家义诊日,周六、周日上午,当其他干部群众在家尽享天伦快乐时,陈水芳还在同其他医疗援建专家在一线工作,一起为患者服务。
“从陈院长身上,我们看到了浙江援青干部人才的品质——实干和爱心。”海西州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钱东去告诉记者,浙江10多年的医疗援助帮扶,已把80%以上三级医院的核心技术毫无保留献给了当地,而陈水芳正努力通过数字化改革,把更多专家资源、核心技术留给海西。
在海西州人民医院,除了参与管理和建设外,陈水芳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牵线搭桥。陈水芳了解到,当地农牧民去大医院就诊,非常不方便,往往耽误病情。如何让基层百姓看病更便捷?
经过一次次基层调研、反复思考,陈水芳组织信息中心、5G通信单位、第三方移动云平台及项目公司等举行多层面专家论证,积极规划建设海西州全域健康信息互联互通5G“一张网”移动信息共享平台。
眼下,“一张网”移动信息共享平台已经正式在海西州人民医院启用。通过该平台可以实现手机就能和专家线上互动、诊疗,实现了让海西州域各族群众在家门口享受普惠可及优质医疗服务的愿景。
陈水芳说:“既然来了,就要带着浙江人民的嘱托,同援青医疗团队一起,沉下心来干实事,继续为当地老百姓带来更多、更好的优质医疗服务,留下更多的援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