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3月,高原上凛冽的寒风已不像往常般霸道。“驾!”风吹过草地,从远处捎来牧民们策马扬鞭的激情。“现在日子好了,草原上每天都是‘那达慕’!”尽管室外温度低至零下2摄氏度,但这对牧民才仁加木措和村民们来说,热情依旧不减。
44岁的才仁加木措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蓄集乡浩特茶汉村的村民。这天,他带着自己心爱的“月亮”参加村里的赛马活动,村里的这项蒙古族传统文化体育活动一直从年初持续到那达慕大会。
“月亮”是一匹黑色的蒙古马,健硕的身躯,舒展到发亮的毛发,看得出主人家对这匹马照料得不错。“它现在刚刚一岁多,再锻炼两三年,肯定能在大赛里拿名次!”牧民才仁加木措对眼前的这匹马儿很有信心。
这时,原本安静的草原上越来越热闹起来。赛马场旁,一辆辆皮卡车沿路驶来,而车上拉着比赛用的马匹。“为什么要用车子拉着马呢?”望着驶来的车辆,记者惊讶地向才仁加木措问道。
“这是因为现在大家条件都好了。”才仁加木措说,就拿自己来说,自从入股了村里的合作社,每年靠牛羊出栏和入股分红的收入就有10来万元,更别说合作社还替我们找销路。
浩特茶汉村是典型的牧业村,全村118户334人,多数靠畜牧业生产为主要收入来源。自2018年年底,村“两委”班子把发展牧业经济作为村里实现产业发展,带动村民致富的目标起,村里的集体经济连年翻番,仅在去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就达到了28.1万元。
步入浩特茶汉村,辽阔的草原旁民居交错分布,牧草飘动,处处“风吹草低见牛羊”,村民们都沉浸在赛马的欢快中。
商铺出租、土地流转项目、藏系羊养殖项目、奶制品加工项目……这几年里,浩特茶汉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合作社的建成、市区商铺购置、村里首家自营牛羊肉门店的开业,产业发展欣欣向荣,牧业经济连成了串,村民的钱包鼓了,生活蒸蒸日上。
望着赛马场上聚焦比赛的村民们,村党支部书记八路脸上笑开了花,他说:“现在村里的产业也发展起来了,大家也开始注重起精神文化活动来。”今年,八路打算在做好产业的基础上,把村里的文化活动也办得火热起来。
“大家的思想打开了,不再像以前只守着牛羊赚钱了。”村里产业的发展,让村民们生产生活的条件发生巨大改变。
19岁的朝鲁蒙刚从职业学校毕业不久,每个月都要参加一次赛马会。“发挥的不错!”这次参加赛马比赛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毕业后的朝鲁蒙选择留在村里发展,热衷于赛马的他打那以后每逢各村有赛马活动都要参加。
“参加赛马,不仅锻炼了身体,还有机会到外面表演。”朝鲁蒙高兴地说。
“以前总觉得要去大城市才能有机会,现在只要努力在哪都能发光发热。”朝鲁蒙说,自己还年轻想要多试试,多闯闯。骑着挺拔的赛马,朝鲁蒙带着奖牌扬长而去,虽然这次只是获得村里的奖牌,但是他脸上依旧洋溢着喜悦的神情,这距离他想要成为一名职业赛马选手的梦想更近了一步……
乡村要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都不可或缺。在浩特茶汉村,产业发展的优势转化为村民们精神文化水平提升的基石。同时,村民们以饱满的热情在文化活动中汲取着绵绵不尽的动力。而这份动力,渐渐在乡村建设发展中孕育出无限的可能。
“都说产业是基础,文化是灵魂。”村党支部书记八路对于村子现在的发展方向非常自信。他说:“村里环境变美了,大家腰包鼓起来了,增收渠道更多了。接下来,我们要依托村里的蒙古族特色,打造一批蒙古族刺绣、赛马、民俗体验等项目,把文化产业也发展起来。”
临近日暮,草原上策马欢腾的景象渐渐没入落日的余晖中,平静如常。牧民才仁加木措也拉着马儿回到了畜棚,抓了一把上好的饲草料来犒劳“月亮”,轻抚着马背,十分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