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南新闻网讯 据央视财经消息,2月26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1城市营商环境创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让西宁人激动的是,西宁营商环境写进了这份《报告》:青海省西宁市大力建设“一把手”工程,推出“链长制”“包保制”等举措,畅通政府企业沟通渠道、营造亲商重商发展环境,对标对表一流营商环境,强力推动改革,以“西宁评议”政务服务评议平台等机制大力推进作风巡查,切实提升市场主体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西宁成营商环境提升最快城市之一
在2020年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中,西宁营商环境便利度提升20.45分,跃居营商环境便利度提升最快的城市之一,纳税、获得电力等领域达到全国优秀水平。从去年2月19日以来,由西宁市委主要领导每季度主持召开感恩奋进·拼搏赶超交流会,对营商环境进行了详细地安排部署,把优化营商环境、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到重大议事日程。提出将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担负第一责任人的各级领导将亲自抓、亲自跑、亲自盯,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取得突破性成效。23名市级领导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引领作用强的42家重点企业进行包保服务,让在西宁的企业来得了、留得住、长得壮。
省委常委、西宁市委书记陈瑞峰在一次调研包保重点企业优化营商环境时开门见山地说,我就是真心实意来为你们服务的,以后我就是你们的服务员,随叫随到,无事不扰。
做企业“随叫随到、无事不扰”的“服务员”,这是西宁优化营商环境的形象比喻,也是西宁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所有关注西宁的企业和投资商表达我们抓发展的态度、抓落实的决心。西宁市委市政府当好金牌“店小二”,躬身服务市场和建设的姿态,成为社会各界津津乐道的话题。大家表示,主要领导当好了第一责任人,坚持以上率下,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层层传导压力,唤醒了感恩奋进·拼搏赶超的担当精神。
“西宁的营商环境变了!”这是去年以来,来西宁投资的企业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正因如此,西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2021年西宁经济总量突破1500亿元,增速位居西北五省区省会城市第一位;
——2021年,西宁市招商引资项目落地37个,总投资383亿元,到位资金200多亿元,创造新的历史纪录。多晶硅、锂电材料、碳纤维产能分别约占全国总量的20%、33%、36%,高原产业之城呼之欲出;
——130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310亿元、开复工率96%,创近年最好水平;
——“高景速度”“丽豪速度”跑出了西宁招商引资佳话;
——万吨碳纤维项目在西宁正式投产,成为中国在这一领域的里程碑……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对西宁不断投下信任票。
《报告》对西宁营商环境给予肯定
从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到优化营商环境“一把手工程”,企业家成为西宁的“座上宾”,在亲商安商暖商的路上,西宁以最真诚的态度、最有力的行动和最务实的举措,向外界释放出强烈信号——建设一流的营商环境是西宁的“一把手工程”,西宁的营商环境只会更好,西宁的招商引资力度只会更大,西宁各级干部服务企业只会更周到。
《报告》立足主流媒体第三方视角,以创新为核心构建了综合分析框架,覆盖了国务院《关于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的意见》中的10方面重点任务、101项具体改革事项,相关部委、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主要行业协会的权威专家,以及来自国企、民企、外企的企业家代表组建专家委员会,对城市营商环境创新的基本面和最新情况进行了梳理。
《报告》肯定了西宁的营商环境,西宁市大力建设“一把手”工程,推出“链长制”“包保制”等举措,激发市场新活力畅通政府企业沟通渠道、营造亲商重商发展环境,对标对表一流营商环境。强力推动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激发市场新活力,开创“一窗受理”“一次告知”“一站服务”等创新服务模式,全面压缩企业开办时间,进一步提高了企业开办便利化水平,优化了企业开办环境。以“西宁评议”政务服务评议平台等机制大力推进作风巡查,专门设立服务各市州办事区域,为全省群众提供了项目齐全、标准统一、便捷高效的综合性“一站式”服务,切实提升市场主体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全力锻造一流营商环境。
作为国务院确定的内陆开放重装中心城市以及“一带一路”国际贸易线的重要节点城市,西宁重点聚焦提升城市营商环境品质,针对商事企业交易成本高的问题,以“一把手工程”高举高打牵引政策体系升级完善,在市场主体准入方面精准发力,同步推进线上线下政务服务便利化改革,建立企业商事交易服务“一网通办”一站式服务机制,推进“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