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锦梅与丁香幼苗。 本报记者 贾泓 摄
上世纪80年代初,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有一位正值豆蔻年华的少女,她对花草树木特别“情有独钟”——她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家乡当地的苗圃,她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种树。就因为自己这个特殊的“爱好”,20岁那年,她参加高考义无反顾地报名并考取了青海省农林学校。
学习之余漫步西宁街头,看着因为受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影响而始终是光秃秃的南北两山和城市少得可怜的“花花草草”,她暗自在心中立下一个誓言,那就是“一定要通过一己之力,让这座城市变绿变美!”
她,就是西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张锦梅。
将近40年过去了。仲夏时节,再次漫步西宁街头,西宁满城丁香氤氲,南北两山郁郁葱葱……眼前的一切让张锦梅的内心感慨万分。
自1988年6月参加工作以来,她始终不忘初心,一直从事国土绿化相关工作,始终致力于乡土树种的研究与选育。她为西宁市的造林绿化工作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并结出累累硕果。她曾20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先后多次被评为绿化标兵;她荣获过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森林公园建设先进个人,经省政府批准授予“青海省优秀专家” ,入选为“昆仑英才·青海高原工匠”“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
为了提高青海高原的造林成活率,为了让更多的乡土树种在家乡“生根发芽”,30多年来,张锦梅的足迹踏遍青海高原的山山水水,她以拼搏实干的锐气、不胜不休的志气和“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劲头,攻坚克难,破解了一个又一个高原造林的难题。
只为“满城丁香满城香”
“西宁的丁香花太美了!”
每年进入春夏之际,西宁街道两旁、公园庭院里的丁香花相继开放,香气扑鼻。它们或独树一帜,或三五一丛,或相连一片,盛开在街巷、公园和小区里,以其芳香四溢的气息和争相怒放的情韵,给这座城市增添了浓浓春意,将这座城市装点得更加绚丽多彩。
作为西宁市市花,西宁市的丁香栽植数量占西宁市区花灌木栽植总量的70%。西宁已经成为国内丁香繁育品种较多、种植面积较大的城市之一,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丁香之城”。很多外地游客甚至不远万里坐飞机来西宁“打卡”,专门观赏丁香花。
西宁丁香花的“名气”越来越大。然而,却鲜有人知道,这“名气”的背后却离不开张锦梅和她的科研团队多年来的辛勤耕耘和默默付出。
张锦梅和丁香花“结缘”于1998年。那一年,张锦梅调入西宁市小桥苗圃工作,在那里,她结识了西宁市的林草专家刘更喜。刘更喜在丁香花的引种驯化、栽培管理和推广应用等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一有时间,张锦梅就向他虚心请教,和他共同交流栽培心得。
“在环境优越的地方,丁香花生机勃勃地成长,绽放生命的绚烂。在条件艰苦的环境,丁香花也能顽强地生存,展示生命的坚韧。”
在张锦梅眼里,丁香花耐寒、耐旱、耐瘠薄,和高原人民坚韧谦逊、朴实无华的气质非常相似,这让她格外钟情。而当时西宁市区虽然广泛种植丁香花,但是树木成活率低,没能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这也更坚定了她要让“满城丁香满城香”的决心。
1998年,张锦梅在西宁市小桥苗圃负责的32公顷基地开始成批栽培各类丁香树苗。
“青海寒冷干旱,而很多丁香品种却能在高原生长、繁育。因此,选育和保护丁香品种,对于增加适宜青海气候的林业物种,显得尤为重要。”
2013年,张锦梅被组织选派到西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负责西宁市乃至全省林业新技术的开发和研究,研究重点之一就是繁育和保护稀有丁香品种。
张锦梅告诉记者,稀有丁香品种往往生长在立地条件较差的野外,结种后如果没有适合的生存土壤,便无法生根发芽。在当时,受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很多野生丁香品种面临濒危甚至灭绝。尤其是羽叶丁香,它是我国特有的丁香品种,繁殖力弱、生长缓慢,一度成为濒危物种。
一想到这些,张锦梅就急得整夜睡不着。
每到丁香开花季,张锦梅便和同事们跋山涉水,几次前往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孟达天池林区、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地寻找野生丁香标本。
看着眼前陡峭的山体和嶙峋怪石,张锦梅心里有点发怵,“这怎么上得去啊?”但是为了能采集到羽叶丁香标本,他和同事在当地老乡的指引下,一次次手脚并用地爬上山。每上一次山,划伤、摔倒,累得跪在地上起不来都是家常便饭。可即便是这样,直到花期结束,也没有找到一株丁香。一无所获的张锦梅没有气馁,来年又重返山区,继续采集。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张锦梅和她的团队在甘肃连城自然保护区的一个石缝中发现了两株野生羽叶丁香!
当时一同前往的同事回忆,顾不得手指被磨破的疼痛,张锦梅从一棵被石头压弯的丁香植株上,截取了一段树枝,连同收集到的种子一起,小心翼翼地捧回西宁。
那一晚,张锦梅终于睡了个踏实觉!她和她的团队经过两年攻关,将收集回来的羽叶丁香,采取嫁接、组织培养、扦插等方式,成功培育出第一批羽叶丁香组培苗。这项工作不仅为这一濒危物种大规模推广种植成功“破冰”,还为后续培育出更多色彩、花期、抗逆性俱佳的优良丁香品种,进一步丰富青藏高原的植物种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多年来,张锦梅的足迹几乎遍及国内外集中种植丁香的地方。在她和团队的努力下,暴马丁香、小叶丁香、四川丁香、羽叶丁香、北京丁香、白丁香、辽东丁香、紫丁香、华北紫丁香、朝鲜丁香、裂叶丁香、花叶丁香等优质丁香品种在西宁“安家落户”,品种从2013年的18种增加到103种,实现可繁育的有69种。丁香花瓣由原来普遍的四瓣,变成五瓣、六瓣甚至更多数量的花瓣,更加体现出丁香在众多灌木花卉树种中的价值。并在西宁建成全国唯一的丁香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
走进西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的丁香繁育基地,各种样式的丁香花开正盛,随处可见白色、紫色、粉色的小花瓣丛丛簇簇地开满枝头,花香馥郁、沁人心脾。
“左边的是暴马丁香,右边的是羽叶丁香,远处的是波峰丁香、四川丁香……”偌大的玻璃温室里,丁香育苗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但张锦梅却随便就能叫出它们的名称。在她眼里,这些丁香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每个品种的习性、特征,她都熟记于心。
多年来,张锦梅对丁香花的深情从未改变。也正是因为她始终不改的初心,“满城丁香满城香”的夙愿最终得以实现。
只为“换回金山银山”
“青海好青海好,青海的山上不长草……”
从儿时起,张锦梅就经常听到老人念叨这句话。在她的童年记忆中,家乡的山上目之所及都是一片土黄色。
“在这片土地上种出‘绿色’,就这么难吗?”从小就酷爱树木和绿色的张锦梅,正是内心带着一份不甘,才选择了农林学专业。
青海高原高寒少雨、紫外线强、蒸发量大,部分地区常年植被稀少,成为国内植树造林难度较大区域之一。
大学毕业后,张锦梅一心扑在种树上。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正值妙龄的她剪去长发、穿上劳动服,和植树工人们一起在山上风吹日晒,爬上爬下地掘土、插眼、撒种……
回想起当时的场景,张锦梅依旧清晰地记得,她的膝盖经常磨破,手指反复干裂,脚掌起水泡更是家常便饭。除此之外,张锦梅还得在实验室做杂交实验,选育优良树种。最忙时,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
但张锦梅却乐在其中。对她来说,大山就是她的乐园,绿色就是心中最美的风景。
1993年初,张锦梅调至西宁西山林场担任技术员。当时西宁正在开展南北两山绿化,西山林场是重要的种苗供应基地。刚到林场时,同事带她上山看树。张锦梅只看到一片膝盖高的荒草丛中隐藏着一株株瘦矮的枯树,而这居然是种了快10年的树!刚培育出的树苗无论质量好坏,全部裸根移栽,成活率极低,导致“年年种树不见树”。
“我就不信找不对路子种活树!”生性倔强的张锦梅再次一头扎进林场。
为了造出活林,张锦梅手把手地指导工人掘土、插眼、栽苗、封坑,对种苗严格分级,选出良株后带土移栽。繁育品种少,就从外地引苗试种,观察是否适应高原气候,针对不同品种,探索不同的繁育方式,找出最适宜的培育方法。
在张锦梅的努力下,她负责的第一批杨树扦插苗冒绿芽,长势良好。可出圃时,超过60%的树苗根都被害虫咬光。张锦梅亲自带领工人,夜晚提灯翻开土层,忍着恶心将小拇指粗的活虫一只一只从土里捡出来,平均一亩地里能捡出近400只虫子。正是靠着这种不屈不挠和不怕吃苦的精神,张锦梅和她的团队花了3年的功夫,终于把虫害控制住了。
30多年前,由于青海高原本土植物品种、数量有限,各地开展绿化需要从外地引进大量树木、花卉品种,经过引种、栽培、驯化,验证适应高原特殊气候后,才能推广种植。然而,西宁市引进花卉树木开展城市绿化时,由于缺乏有效规划,引进树种“多、乱、杂”问题逐渐显露,大量外来树种连适应性都没有通过验证,就被盲目引进种植,不仅景观效果不好,成活率低,还导致了资源浪费。
“有的街上出现好几种不同的树,有的高大茂盛、有的形如枯槁,看上去乱七八糟。”张锦梅将这种现象幽默地称为“四世同堂”。而更令她担忧的是,一些地方盲目引进北方地区大量种植的河北杨,虽然刚种下去成活率高、树形优美,但不到3年就大面积枯死。
西宁市的城市园林绿化,究竟应该以乡土树种为主,还是外来树种为主?
张锦梅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高原环境特殊,必须培育适宜树种,必须考虑到植物习性!”
从此以后,不管是在林场、苗圃,还是在研究所,张锦梅的业务研究始终紧密围绕着制约青海林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西宁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干旱,而杨树速生,耐旱,利用率高,适于大量种植。为了提高树种多样性,稳定乡土树种品种,多年来,张锦梅带领她的团队积极致力于杨树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扩繁,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干旱造林难题。
张锦梅通过杂交育种,使杨树杂交育种成功率从10%提高到70%,突破青海杨树品种单一、抗性低和成活率低等难题。她和团队研究生产的青杨雄株、小叶杨、青海杨苗木和种条为全省城镇绿化、新农村建设、荒山(滩)造林、农田防护林建设、荒漠化治理等林业工程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优质壮苗。她率先提出杨树优良品种选育方法,比常规选择育种周期至少缩短了3至5年,降低了杨树培育成本,形成以杨树良种繁育为中心,选育、试验、示范、生产、推广为一体的良性生产模式,在全省范围内起到了辐射、示范、带动作用,大大提高了全省的绿化覆盖率。
针对干旱缺水的现状,张锦梅总结出适宜西宁地区的旱作造林技术,筛选出抗旱性能较强的树种和综合配套技术措施,改善了西宁人居环境,提升了城市生态文明新形象,并为青藏高原地区城市周边生态环境修复及干旱造林提供了示范样板,增强了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林业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为了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张锦梅带领她的团队建立了杨树良种繁育、城镇绿化大苗培育和花灌木培育三大规模育苗示范基地,育苗生产总规模达到57.3公顷,培育各类花卉苗木品种30余种,年生产各类花卉苗木50余万株、杨树种条100余万根。苗木花卉生产一直以品种全、规模大、质量优等特点享誉全省各地及邻近省份,成为西宁市主要骨干示范苗圃,先后被原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质量信得过苗圃”“全国特色种苗基地”等称号。
成功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张锦梅带领她的团队多年付出的辛苦和汗水没有白费,梦想终于成为现实。2012年2月,杨树良种基地被原国家林业局批准为第二批国家重点杨树良种基地;2016年,她所在的西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获批全国林业科普基地。
平日里,张锦梅喜爱登高远眺。西宁南北两山青翠挺拔,绵延一片,森林覆盖率从7.2%提升到79%,抹去了老一辈人印象中的荒寂与苍凉。
“看到这般景象,我的内心幸福满满。”
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林业工作者,用30多年的时间换回绿海翻涌,换得草长莺飞,更换来金山银山。
只为“永远无悔的初心”
“我就是一个拿工资的农民!”
尽管在30多年职业生涯的功劳簿上,张锦梅荣获了各种荣誉和众多成就,但她的初心始终没有改变。在张锦梅眼中,荣誉只是她加速前进的动力,守护好青海大地的这片绿色才是她最大的心愿。她的心愿承载着美丽中国的梦想,承载着绿色青海的未来,也承载着别样的艰辛和甘甜。
有人说,世界上最可贵的两个词,一个是认真,一个是坚持。
而这两样,张锦梅都做到了。她一生热爱林业,30多年来,用脚步丈量着西宁的每个山头,熟知每个沟沟岔岔的一草一木,足迹遍布全省各地。无论是当技术员,还是当专家、所长,张锦梅每年野外作业的时间都超过200天,每年夏天不是在山上种树,就是在林场育苗,这种习惯从工作之初延续到现在。她最喜欢穿的鞋就是旅游鞋,平均三四个月就穿烂一双,穿烂的鞋在家里都堆成了小山。她一年在野外跋涉的路程每天平均算下来有10多公里,脚掌磨出水泡、长出老茧,每月都要用刀片刮下厚厚一层,走路才不硌脚。青海高原紫外线强,常年在野外跑,张锦梅的皮肤早已晒得粗糙黝黑,还患上了日光性皮炎。
“一般人赶不上张所的工作节奏,为了工作连命都不要了!”
和张锦梅做了多年同事的谢贤荣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2005年夏天,听说柴达木盆地发现了稀有的杨树树种,张锦梅不顾路途遥远和交通不便,坚持自己亲自去现场“采条子”(收集树种)。途中不幸遭遇车祸,锁骨骨折,受伤严重,当地的野生蚊子通过撕烂的裤管钻进腿里,腿上叮咬的疙瘩密密麻麻。后来送去医院,医生要求至少居家休息3个月。但两个星期后,打着石膏的张锦梅就又出现在林场,腿上叮咬的痕迹清晰可见。同事和家人都劝她多休养一段,但张锦梅放不下她的育苗基地和正在进行的试验。“我的腿脚是好的,又不是不能动,每天下地来看看,我心里踏实。”
硕士毕业后进入西宁林科所工作的满丽婷经常跟张锦梅出野外。“海拔三四千米的山上,我们年轻人走路都气喘吁吁,可张所长就像一名勇敢的战士,每次都冲在最前面。她在工作上不是高高在上、‘指手划脚’地教我们,而是亲力亲为、手把手地进行指导。”正是因为张锦梅常年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所里的年轻人进步很快,形成了积极向上、比学赶超的良好工作氛围。
“科研工作者就是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张锦梅的回答让所里的每个人感动不已。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张锦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话。如今,即将到退休年龄的张锦梅每年都要去海拔超过3500米的玉树、果洛等三江源地区的林场,选育适应三江源高海拔的树种。
硕士研究生毕业的赵文洁和刘宝尧考进西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没几年,对于这份必须“耐得住寂寞”“受得了艰辛”的职业,起初他俩感到很不适。但是受张锦梅敬业精神的耳濡目染,如今的他们已然把“做一名出色的林业人”作为工作上的奋斗目标。“张所长工作作风扎实,遇到难题,不畏艰辛,勇于攻坚克难、让我们对书本中学到的知识有了更直观也更深刻的认识,她不愧是我们事业上的‘领路人’!”
可就是这么一个大家都公认是“严谨敬业”的人,在家人眼里却“不靠谱”。
“妈妈最喜欢‘放鸽子’!”在女儿眼里,张锦梅除了工作什么都可以舍弃。有时到了周末,全家人好不容易约着一起出去逛街吃饭,可是只要单位或同事打来电话,张锦梅立即“食言”,抛下他们赶去工作。
“把你根本靠不住!”是丈夫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因为常年跑野外,家里的家务活和教育孩子的重任最后全落在丈夫肩上,不得不当起了“家庭煮夫”。
谈到家人,雷厉风行的张锦梅还是不由地红了眼圈,“我最对不起的就是我的家人,因为工作,我在孝敬父母、照顾家庭和教育孩子上经常‘缺席’……”可也正是因为家人无条件的理解和支持,才让张锦梅更加心无旁骛地将全身心投入到她钟爱的事业中去。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当年在黄河岸边长大的豆蔻少女如今也已两鬓风霜,但她的初心始终从未改变。
初心是什么?就是守护绿色。
使命是什么?还是守护绿色。
一直守护着家园的绿色——是张锦梅一生无怨无悔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