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黄南州依托“世界级非遗热贡艺术+高原生态牧业”资源,构建“3+3+N”劳务品牌发展体系,打造“热贡艺术”“泽优牧品”“灵秀尖扎乡村游”等核心品牌,累计带动就业超6万人,品牌相关产业收入突破7.7亿元,助推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0%,成功探索出民族地区“品牌赋能产业、产业提振就业、就业反哺品牌”的良性发展路径。
政策体系逐步构建。黄南州按照省人社厅、省发改委等19部门联合出台的《青海省劳务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提出打好“政策、输转、产业、服务、帮扶”五张牌工作思路,构建“2+1+N”劳务品牌发展新模式,制定出台《黄南州“青海e就业”实施方案》《劳务品牌专项扶持资金分配方案》等政策,举办首届州级品牌评审会,认定州级劳务品牌3个、评选优秀奖3个,辐射带动就业创业万余人。各市县立足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和劳动力技能,全面打造“泽优牧品”“尖扎木匠”“藏族服饰”“双语护工”等具有地域标识度和市场认可度的劳务品牌,就业和收入实现“双增长”。
品牌特征优势突出。劳务品牌覆盖一、二、三产全链条,“泽优牧品”实现畜牧全链条就业,“热贡艺术”延伸文创设计,“灵秀尖扎”串联文旅服务,全力构建多元化、可持续就业生态。深度挖掘世界级非遗、高寒牧场基因、黄河谷地匠艺、蒙藏跨界文化等独特资源,依托劳务品牌认证及“一县一品”工程,将“画笔、牧鞭、雕刀、绣针”地域文化符号融入产业链条,如热贡艺术链接文旅消费、泽库牧业对接西宁冷链物流、尖扎木匠承接县内外技艺项目,实现“一地一符号、一符一产业”价值转化。省级品牌主打跨区域输出,州级品牌承接州内产业链,县级品牌保障本地就业,形成“输出—枢纽—支柱”协同体系。
运行机制基本成型。采用“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县域专营、市场运作”垂直体系,制定全州劳务品牌发展宏观政策与长远规划,明确整体工作方向。人社部门总体牵头劳务品牌运行,制定配套方案、争取省级资源、对接跨区域协作;就业部门具体承担品牌建设、资金分配、技能管理、市场对接等职责,联动发改、财政、文旅、农牧等多部门,紧密衔接产业与就业政策,形成工作合力。各市县实施“一县一品”工程,培育地方特色劳务品牌,对接龙头企业;依托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劳动经纪人,开展劳动力动员与建档工作,吸纳本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组织跨省劳务输出858人,最大程度实现岗位精准对接。
资金培育成效初显。推动出台《天津滨海新区劳务品牌打造实施意见》,落实专项扶持资金40余万元。依托热贡艺术技能实现跨省市就业336人,带动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8万人次,其中劳务品牌促进转移就业超1.1万人次,人均月收入达4000元以上,品牌贡献率突破60%。采用“四级阶梯孵化”机制,历经“乡镇挖掘—县级培育—州级优化(认证)—省级认证”递进路径,实现劳务品牌从原生资源挖掘到市场化认证跃升。同时,构建“政府+企业+院校”协同培训体系,累计开展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1.12万人次,其中劳务品牌从业人员培训占比30%以上,举办“12+N”公共就业服务活动175场,发布岗位5万余个,通过“1131”服务帮扶高校毕业生4669人次,精准推荐重点群体在劳务品牌领域择业就业。(数字需要更新,不光是2024年的,数字要截止目前的)


青公网安备 632321020000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