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黄南要闻 / 部门动态

保护热贡文化遗产 推动文化传承发展 黄南州扎实推进国家级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来源:黄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4-08-02    

近年来,黄南州扎实推进国家级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全面落实区域整体性保护,非遗传承渠道不断扩大、传承人群不断增多、非遗技艺水平不断提高,热贡文化得到持续保护、传承和弘扬,热贡文化品牌知名度享誉中外,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贡献黄南力量。

一、强化文化品牌培育。组织全州非遗类文化企业及传承人参加芬兰、挪威、丹麦、新加坡、韩国等地举办的“感知中国 大美青海”民族文化艺术展等各类热贡艺术宣传推广活动,讲好中国非遗保护传承故事,提升热贡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相继在北京、上海举办4次热贡艺术展览,以精品唐卡、现场展演等方式展现热贡艺术的独特魅力,展览时长累计3个月,参观人数达到22万人次,网络播放量1亿人次。组织非遗类文化企业参加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黄南州传承人曲智、桑吉加荣膺“传统工艺大国非遗工匠”称号,银交加获百鹤金鼎奖,罗藏青周、加羊扎西、索南加、桑吉才让获百鹤新锐奖,热贡文化品牌知名度持续巩固提升。中央电视台《文化十分》栏目组专题播出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宣传片《走进热贡艺术之乡 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成就生态底色 保护发展文化富民》,出版发行《热贡文化研究集萃》《热贡艺术研究》等一批研究成果,拍摄《神韵黄南·魅力非遗》《热贡六月会》等保护区建设成果宣传片,全面展现热贡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文化精髓。

二、强化宣传氛围营造。依托春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时间节点,开展非遗过大年和“保护传承非遗 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时代华章”主题宣传活动,展演黄南藏戏、保安社火、传统射箭、达顿宴、锅庄、民歌等民间非遗项目,千人锅庄闹元宵、尖扎村晚登上央视“共同关注”,河南县迎春晚会亮相青海省大剧院,提高各族群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积极开展非遗进景区活动,打造非遗鉴赏体验游,古镇古堡历史文化游、民俗风情体验游等,让更多游客享受非遗文化韵味和魅力。积极与省内外相关销售渠道、景区平台协调,在博物馆、景区、游客中心、纪念馆等展示销售热贡文创产品,让各族群众了解非遗、热爱非遗,营造良好的非遗保护传承氛围。目前已与青海茶卡盐湖文化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达成意向,展出14家文创企业92类商品。对主要交通道路沿线、城镇社区、文化场馆等关键节点,配套完善文化生态保护区标识系统,展示热贡文化艺术特色,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提升保护区建设的可见度,营造各族群众积极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良好氛围。

三、强化非遗生产性保护。积极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组织实施热贡六月会、土族於菟、黄南藏戏抢救性记录保护工作,对其传承展示场所进行抢救性修复。截至目前,保护区非遗项目总量达到701项,其中人类非遗2项,国家级8项,省级42项。加强传承场所建设,投资2.85亿元新建黄南剧院、黄南非遗场馆,支持设立570多家(个)非遗传承体验中心、非遗宣传展示点、综合性非遗馆和传统村落非遗保护工作室,成为保护传承、传播弘扬非遗的重要基地。落实专项资金2.8亿元实施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项目和同仁唐卡艺术小镇项目,对中国传统村落等重点区域进行保护性修缮,有效维护了文化生态平衡。同时,协调同仁市农村商业银行创新设立“唐卡主题银行”,推出以画师技艺水平为主要的授信标准,具有“轻、便、快、活”特点的“唐卡贷”,扩大信贷规模、降低贷款利率和抵押担保要求,贷款额度最高可达200万元。目前已发放唐卡贷365笔,金额4461万元。

四、强化保护区建设提增效。组织省社科院相关专家对保护区建设和管理“问诊把脉”,提出合理性指导建议。组织专业人员赴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学习考察,撰写《关于提升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新层次的研究报告》,为保护区建设提供更多参考借鉴。赴黔东南州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召开两地建设经验分享交流会,分享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进一步提升保护区非遗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促进保护区建设再上新台阶。持续加强非遗保护传承人才培养,举办保护区非遗工作人员能力提升培训班,增加文化产业从业人数,提升非遗技艺水平,培训人数达到2000余人次。完善文化场所功能,打造文化旅游景点,使之成为集学习、参观、体验、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性场所,龙树画苑、仁俊画院分别获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截止2024年上半年,以唐卡、堆绣为主的特色文化“金字招牌”享誉国内外,保护区文化从业人员达到4.17万人,文化产业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成为黄南支柱产业和全省工艺美术行业的创收大户。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