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黄南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打造“山水黄南”,推进“三区建设”,努力开创黄南发展新局面,重塑黄南发展新形象。
高质量发展:地区生产总值比“十二五”末增加40.73亿元,实现经济发展新跨越。全州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支出和总财力在突破百亿元大关的基础上稳健增长,分别比“十二五”末增加40.73亿元、51亿元和54.53亿元。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提前两年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19.1%、13.7%和7.5%,增速均居全省前列。
脱贫攻坚:五年累计减贫5.01万人,书写消除绝对贫困新历史。制定实施“1+8+10”脱贫攻坚政策体系,累计投入扶贫资金89.38亿元。率先在全省实现贫困群众安全饮水问题“清零”、光伏扶贫并网发电和行政村通公路、通客车、通宽带网络全覆盖。提前完成7374户28685人的“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村集体经济全部“破零”,打造了德吉村易地搬迁后续产业发展模式、泽库县易地搬迁做法等全国先进典型。全州4个贫困市(县)整体脱贫摘帽、105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累计减贫5.01万人,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得到解决。
生态建设:污染防治三年攻坚行动如期完成,扮靓山清水秀新家园。积极融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新添国家级公园2个、省级公园2个。大力开展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累计完成国土绿化面积215.21万亩,年均新增植绿6万亩以上,植绿规模和速度引领全省,森林覆盖率由2015年的19.22%提高到29.43%。全面实行草畜平衡,草原禁牧1341万亩,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68.65%。建立健全四级河湖长制体系,落实生态保护公益性岗位9647个,打造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等一批生态文明建设样板。坚决向污染宣战,全面完成各级各类生态环保督察巡查反馈问题整改任务,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任务超额完成,空气、水体、土壤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天空蓝、河湖清、草原绿成为黄南最动人的“模样”。
生态有机农牧业:全力打造全省生态有机农牧业示范区,闯出绿色发展新天地。全州1861万亩草场、161万头(只)牲畜全部通过国家有机认证,成功创建泽库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新推出享誉全省的“拉格日”模式,扶持发展农牧民合作社717家,精心打造了西北弘等一批知名度很高的有机品牌,万头生猪等四个规模养殖项目加快建设,中藏药材等“四个万亩”特色种植基地初具规模。培育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个,有机认证产品数量达到43个,分别占全省总量的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绿色农牧成为黄南的金字招牌,在“青”字号农牧品牌建设中份量越来越重。
文旅融合发展:深入推进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拓展 “诗和远方”新境界。成功注册“唐卡艺术之都”商标,创造万幅唐卡展、千人同绘唐卡等5项世界纪录,启动实施唐卡区块链项目,带动文创产品产业链全面提升。不断加强坎布拉等重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了德吉村等一批特色旅游景点。组织开展热贡文化旅游节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举办国际唐卡艺术展暨世界唐卡艺术大会、文旅资源推介暨活动发布等多项大型宣传活动,推动“西域胜境·神韵黄南”走出青海、走向全国,黄南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之一。全州文化旅游从业人员达到4.17万人,文化和旅游产业营业收入、旅游总人数和综合收入年均增速保持两位数增长,文化旅游业已成为富民强州的新兴朝阳产业。
涉藏社会治理:以建设全省涉藏社会治理示范区为抓手,打造出一个有章有法的新样板。着力推动地方社会治理逐步实现由粗放到精细、应急到常态、治标到治本的根本转变,形成了符合实际、独具特色的涉藏社会治理“一核三治”黄南模式。不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平安黄南、法治黄南建设深入推进,尖扎与化隆地界纠纷、同仁与贵德草山纠纷等一批困扰多年的历史遗留问题得到解决,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圆满收官。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舌尖上的安全”保障更加有效,各族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与日俱增。
抓项目促发展:注重扩大投资补短板,打下了支撑长远发展新基础。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5.9亿元,实施各类项目3014个,一大批事关自治州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实施,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牙同高速、泽同公路、河鄂公路、隆务河水生态治理一期、吾屯110千伏等一批强基固本的项目建成投用,西成铁路、同赛高速、尖贵高速、马康公路、省道206街子至隆务段公路改造、330千伏输变电、天然气入州等一批以前想不到、推不动、办不了的重大支柱项目开工建设。全州公路总里程达到5834公里,新增940公里,巩固提升26.76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实现大电网全覆盖,全州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得到了历史性改善。
统筹城乡发展:完善功能提升品位,重塑城乡互映新形象。投资37亿元实施市(县)城区功能提升和老城区风貌改造,同仁、尖扎两个城北新区已具雏形,泽库、河南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日臻完善,建设美丽城镇5个、特色小镇2个,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5年的28.8%提高到40%,“一带两区一中心”新型城镇化发展布局加快形成。建设高原美丽乡村108个,实施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项目29个,打造全国文明村镇6个、最美宜居村庄2个,“百乡千村”示范工程、“厕所革命”、农牧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成效明显。
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蓄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累计取消调整行政审批事项406项,成为全省保留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地区之一。实现“证照分离”全覆盖,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内,市场活力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总量达到2.22万户,较“十二五”末增加了近9000户。不断深化农牧区改革,“互联网+区块链+精准扶贫资金代理记账”模式等改革举措成为全省样板。依托热贡艺术这张名片,在京津深蓉穗等国内一线城市多次成功举办展会、推介会,把“黄南故事”讲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加大走出去步伐,招商引资累计到位资金73.34亿元,是“十二五”的1.55倍。援建工作持续升级加力,落实援建资金10.74亿元。
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民生注重品质,创造各族群众新生活。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理念,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保持在80%以上,办成了一系列群众期盼的急难愁事。累计新增城镇就业9061人、转移农牧区劳动力15.01万人次。社会保险各险种参保人数大幅增加,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投资10.29亿元实施新一轮教育布局调整,全州178所中小学校优化调整至113所,州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基本建成,各类教育普及程度及平均受教育年限持续提高。健康黄南加快建设,行政村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实现全覆盖,州县乡三级远程诊疗系统基本建成,人民群众健康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和广播电视网络覆盖城乡,率先实现乡镇、村社、寺院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及健身器材全覆盖,州级“四馆一院一中心”加快建设。累计实施城乡住房改善12977户,受益群众6.5万人。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已经成为拿在老百姓手里的实惠,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政府建设: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施政能力和水平得到新提升。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驰而不息纠治“四风”,“三公”经费累计压减22.25%。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进展,推进综合执法改革,深化政务公开,政务服务网上可办率达到94.5%。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及社会各方面监督,高质量办理代表建议和委员提案。工青妇等群团作用有效发挥,外事侨务、地方史志、退役军人、地震气象、双拥优抚、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等工作取得新业绩,各项事业欣欣向荣、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