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上“三农”短板
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
——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政策问答
11.为什么要强化农村补短板保障措施?
答:没有强有力的保障措施,就不能如期补上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无论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还是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短板;无论是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还是加强乡村治理、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都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因为补短板的时间要求很紧,今年就要全部完成,如果政策措施不能及时到位,也会影响任务完成。
12.农村改革重点任务是什么?
答:要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足并长久不变的要求,在深入试点的基础上研究完善土地延包30年的具体办法。要扎实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落地见效,严格农村宅基地管理,扎实推进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要全面推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有序开展成员身份确认、资产折股量化、股份合作制改革等工作。要建立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逐步构建符合国情、覆盖全面、指向明确、重点突出、措施配套、操作简便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增强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精准性、稳定性、实效性。
13.对全面完成脱贫任务是怎么要求的?
答:脱贫攻坚已经取得决定性成就,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已经脱贫,现在到了攻城拔寨、全面收官的阶段。要坚持精准扶贫,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精细的工作,在普遍实现“两不愁”的基础上,全面解决“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进一步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集中发力,狠抓政策落实。对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脱贫难度大的县和行政村,要组织精锐力量强力帮扶、挂牌督战。对特殊贫困群体,要落实落细低保、医保、养老保险、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综合社会保障政策,实现应保尽保。各级财政要继续增加专项扶贫资金,中央财政新增部分主要用于“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扶贫小额信贷等支持政策。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
14.如何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
答:坚持贫困县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强化脱贫攻坚责任落实,继续执行对贫困县的主要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定点扶贫、社会扶贫力度,稳定扶贫工作队伍,强化基层帮扶力量。持续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对已实现稳定脱贫的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专项扶贫资金,加大对非贫困县、非贫困村脱贫攻坚的支持。
15.如何接续推进减贫工作?
答: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贫困状况将发生重大变化,扶贫工作重心转向,解决相对贫困,扶贫工作方式由集中作战调整为常态推进。要研究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加强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顶层设计,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安排。抓紧研究制定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的意见。
16.扎实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答:分类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东部地区、中西部城市近郊区等有基础有条件的地区要基本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其他地区实事求是确定目标任务。各地要选择适宜的技术和改厕模式,先摘试点,证明切实可行后再推开。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开展就地分类、源头减量试点。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优先解决乡镇所在地和中心村生活污水问题。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整治。支持农民群众开展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推进“美丽家园”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农村人居环境公共设施维修养护进行补助。
17.省委1号文件对2020年“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答: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省委“一优两高”、“五四”战略要求和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精神为引领,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集中力量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上全面小康“三农”短板重点任务,持续抓好农牧业稳产保供和农牧民增收,推进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乡村治理和农牧区改革,保持农牧区社会和谐稳定,提升农牧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确保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确保农牧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牧业增加值增长4.6%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左右。
18.如何持续巩固提升我省脱贫成果?
答:扎实推进“九大巩固行动”,做到频道不换、靶心不散、力度不减。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扶贫小额信贷等支持政策。建立健全返贫致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对返贫致贫人口及时提供帮扶,增强脱贫稳定性。推进“精准防贫保”试点,探索建立致贫返贫风险防控机制,织密防贫“安全网”。推进扶贫、民政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落实好低保渐退、“救急难”等制度,降低致贫返贫风险。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长效机制,编制好“十四五”脱贫成果巩固规划,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创新开展消费扶贫,扎实推进电商扶贫,拓展特优产品线上线下、省内省外营销渠道,促进扶贫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
19.我省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重点是什么?
答:逐步推进农牧区生活污水治理,优先解决乡镇所在地和中心村生活污水问题。实施农牧区全域无垃圾省创建工作,全面推进农牧区生活垃圾治理,开展就地分类、源头减量试点。有序推进农牧区“厕所革命”,选择适宜的技术和改厕模式,先行试点。继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推进“美丽家园”建设。实施农牧民居住条件改善工程。持续推进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整治村容村貌,健全完善农村人居环境管护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农村人居环境公共设施维修养护进行补助,确保三年行动目标如期完成。
20.提升我省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措施有哪些?
答: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向乡村延伸,扩大乡村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精心部署实施“戏曲进乡村”“春雨工程”“圆梦工程”项目,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下乡活动。实施乡村文化人才培养工程,支持乡土文艺团组发展,扶持农村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收徒传艺,发展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保护好历史文化名镇(村)、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文化遗产、古树名木等。以“庆丰收、迎小康”为主题办好农民丰收节。深入挖掘传统村落、文物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村史馆、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展览室等文化产品。推进青绣“八个一”工程,做强做大“青绣”品牌。加强河湟文化的保护传承,整体性保护黄河、湟水流经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遗存的文化、生态、环境。推进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复合型产品。加快推动全省乡村旅游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