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州以“三区”建设为统领,奋力推进“一优两高”发展战略,积极应对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强化发展措施,狠抓工作落实,全州经济呈现强劲发展势头。但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与全省其它市州相比,经济发展仍有一定差距。本文就我州2016年以来经济发展现状与全省其它市州经济发展进行分析对比,为进一步深化州情认识,加快经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一、基本情况
(一)从经济总量看
2016年,我州地区生产总值74.65亿元,比上年增长3.7%。绝对额在全省八个市、州排第六位,列海北州(100.66亿元)之后,居玉树州(61.48亿元)、果洛州(36.48亿元)之前。增速在全省八个市、州排第六位,列海北州(5.9%)之后,居果洛州(2.2%)、玉树州(1.9%)之前。如果把全省八个市、州发展情况分为三个方阵,西宁市、海东市、海西州为第一方阵;海南州、海北州为第二方阵;玉树州、果洛州为第三方阵,那么我州2016年经济总量处在第二和第三方阵之间。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88.33亿元,比2016年年均增长5.48%。绝对额在全省八个市、州排第五位,列西宁市(1286.41亿元)、海西州(625.27亿元)、海东市(451.46亿元)、海南州(158.17亿元)之后,居海北州(83.53亿元)、玉树州(53.61亿元)、果洛州(41.45亿元)之前。年均增速在全省八个市、州排第四位,列西宁市(9.27%)、海西州(8.9%)、海东市(8.21%)之后,居海南州(2.33%)、果洛州(0.05%)、玉树州(-10.22%)、海北州(-12.8%)之前。海北州地区生产总值从2016年的100.66亿元,下降到2018年的83.53亿元,下降17.13亿元,从2016年的第五位下降到第六位。黄南州首次进入第二方阵,增速在全省排第四位也是历史少有的。
(二)从第一产业看
2016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9.7亿元,比上年增长5.2%。绝对额在全省八个市、州排第六位,居玉树州(26.2亿元)之后,列海北州(17.79亿元)、果洛州(6.25亿元)之前。增速在全省八个市、州排第四位,与西宁市并列(西宁比上年增长5.2%),列果洛州(5%)、海北州(4.7%)、玉树州(4.2%)之前。2018年,第一产业增加值22.91亿元,年均增长4.69%。绝对额在全省八个市、州排第六位,列玉树州(30.61亿元)之后,居海北州(22.48亿元)、果洛州(7.42亿元)之前。增速在全省八个市、州排第4位,列海西州(9.27%)、海东市(4.88%)、海南州(4.74%)之后,居西宁市(4.64%)、海北州 (4.55%)、果洛州(3.97%)、玉树州(3.49%)之前,比最高增速海西州(9.27%)低4.58个百分点。
(三)从第二产业看
2016年,第二产业增加值25.17亿元,比上年增长2.4%。绝对额在全省八个市、州排第六位,列海北州(44.42亿元)之后,居玉树州(22.55亿元)、果洛州(12.77亿元)之前。增速在全省八个市、州排第六位,列海北州(5.3%)之后,居果洛州(-3.4%)、玉树州(-3.3)之前。2018年,第二产业增加值29.24亿元,年均增长5.98%。绝对额在全省八个州、市排第五位,列第二方阵海南州(71.5亿元)之后,居海北州(18.86亿元)、果洛州(14.29亿元)、玉树州(7.56亿元)之前。增速在全省八个市、州排第四位,列海东市(10%)、西宁市(9.68%)、海西州(8.54%)之后,居海南州(1.39%)、果洛州(-6.67%)、海北州(-34.88%)、玉树州(-45.41%)之前,比最高增速海东市(10%)低4.02个百分点。
(四)从第三产业看
201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29.78亿元,比上年增长3.9%。绝对额在全省八个市、州排第六位,列海北州(38.45亿元)之后,居果洛州(17.46亿元)、玉树州(12.73亿元)之前。增速在全省八个市、州排最后。201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36.18亿元,年均增长5.64%。绝对额在全省八个市、州排第六位,列西宁市(772.34亿元)、海东市(190.79亿元)、海西州(163.51亿元)、海南州(47.9亿元)、海北州(42.19亿元)之后,居果洛州(19.74亿元)、玉树州(15.44亿元)之前。增速在全省八个市、州排第五位,列海西州(9.59%)、西宁市(9.04%)、玉树州(7.61%)、海东市(6.86%)之后,居果洛州(3.54%)、海南州(2.08%)、海北州 (0.7%)之前,比最高增速海西州(9.59%)低3.95个百分点。
(五)从产业结构看
我州三次产业结构由2016年的26.39:33.72:39.89调整为2018年的25.94:33.1:40.96。产业结构略有变动,第一、二产业比重降低,第三产业增加,总体趋势与全国、全省一致,但仍有很大差距。2018年全国、全省产业结构为7.19:40.65:52.16和9.4:43.5:47.1。我州第一产业比重高于全国、全省18.75和16.5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比全国、全省低7.55和1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全国、全省低10.66和6.14个百分点。我州与海北州(26.91:22.58:50.51)、玉树州(57.1:14.1:28.8)相比,我州一产比重位居第三,低于玉树州、海北州;二产比重位居第一,高于海北州、玉树州10.52个和19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位居第二,低于海北州9.55个百分点,高于玉树州12.16个百分点。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和省内其他市州对比发现,我州2016年至2018年经济发展不论从量上还是从增速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有比较优势,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经济发展后劲不足。2018年,我州地区生产总值比2016年年均增长5.48%,保持了一定的增长速度,从经济总量的位次来看,2018年在八个市州中进入第二方阵,列第五位,首次超过海北州。年均增速排在第四位,比最高增速西宁市(9.27%)、海西州(8.9%)、海东市(8.21%)分别低3.79、3.42和2.73个百分点。从纵向比我州经济总量有所增加,但横向与全省八个市州对比,虽然经济发展较快,但与西宁市、海东市、海西州、海南州仍有较大的差距,以上四个地区,除了海南州增速低于我州外,其他三个市州在基数大的情况下年均增速都超过8%。尽管经济总量首次超过海北州,但与海南州对比,仍存在很大差距。
(二)农牧业仍然是我州经济发展的短板。目前我州农牧业生产发展水平低下,仍处于传统的经营方式。由于我州所处的地理位置干旱、低温、雹灾、霜冻、水土流失频发地区、生态环境治理任务艰巨,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制约,抗灾能力差,产量低而不稳,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农业结构调整缓慢,农业产业化链条短、效益低,农民很大程度上仍然是“靠天吃饭”。因此,在现有的土地和草场上很难做到高产、高效的农牧民收入。加之,我州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低,62.21%的人口在农村,占全州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39.68%的收入来源于第一产业,致使2018年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高达25.94%,比第一方阵的海东市高11.92个百分点,比第二方正的海南州高1.43个百分点。
(三)工业经济结构单一。2018年,我州经济总量虽然超过海北州,但海北州经济总量下降主要是受工业生产下降因素的影响,随着市场的变化仍有可能反超我州。 2018年,海北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12.6%。从产品产量看,海北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多元的,且13种产品产量中,增长的有4种,占30.8%,下降的有9种,占69.2%。虽然我州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比上年增长19.73%,但我州工业经济结构单一的现状没有改变。电力生产和供应业是我州的支柱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89.42%,而水电企业受季节性水流量影响,年发电量不均匀,使得我州工业增长缺乏可控性、预见性和稳定性,在产业发展中没有做到资源、财源、产业的有机结合。现有的其它工业企业科技含量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产品少,多为资源性产品和初级加工产品,特色产业规模小,质量不高。工业生产对全州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容低估。
(四)第三产业结构不优。201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36.18亿元,年均增长5.64%,绝对额在全省八个市、州排第六位,列第二方阵海南州(47.9亿元)、海北州(42.19亿元)之后。目前我州第三产业是以非营利性服务业为主导,占生产总值的27.17%,占第三产业66.32%。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发达地区主要以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产业为主,而我州仍以传统的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为主。而社会服务、信息咨询、科技服务、中介组织、公用事业、教育、卫生保健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则严重不足。以唐卡为代表的热贡艺术,随着几年前价格的大幅上涨和市场的火爆,各种开发公司、画院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但至今只有一家是上规模的,且销售额连续下降。整个热贡艺术形成了小、散、乱的产业格局,无序的市场竞争,造成了规模小,品质参差不齐的局面。旅游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与海北州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18年,全州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72.7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8%。旅游总收入19.52亿元,比上年增长21.5%。而海北州接待旅游人数100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旅游总收入33.65亿元,比上年增长26.4%。接待旅游人数相差327.2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相差14.13亿元。与此同时,我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海北州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2018年,海北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53亿元,其中:城镇20.67亿元;农村3.85亿元。海北州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28元,其中:城镇18276元;农村2249元(海北州常住人口28.4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31万人,农村人口17.12万人)。黄南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9亿元,其中:城镇9.96亿元;农村1.13亿元。黄南州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07元,其中:城镇9522元;农村656元(黄南州常住人口27.6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46万人,农村人口17.22万人,我州比海北州人口少0.75万人)。海北州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黄南州高4621元,其中:城镇高8754元,农村高1593元。
三、对策及建议
通过比较分析,今后我州经济发展要紧盯海北州,力争站稳第二方阵,紧追海南州,实现升级进位,跨越发展。
(一) 提高对农牧业基础地位的认识,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业。
1、进一步提高对农牧业基础地位的认识。把农牧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以乡村振兴战略带动我州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继续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改善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以植树种草和水土保持、公路、电网、供水和通讯为重点,保护好基本农田和草场,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降低农牧业生产成本,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牧业经营效益,确保农牧业增产、增效、农牧民增收。
2、提升设施农业发展水平。积极采取政策引导、技术服务、信贷支持等方式,扶持农村种植养殖能手、营销大户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3、壮大农牧区合作经济组织。从促进农牧业专业化、发展农牧业规模经营、发展精准农牧业、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牧业方面入手,提升推广泽库县“拉格日”模式,推行“三品一标”的认证。加快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鼓励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不断培育壮大黄南州农牧区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4、加大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同农牧业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牧户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立足州情,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农牧业结构调整。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引导农牧民对接市场需求发展生产,促进优质粮、经济作物和畜牧产品生产,合理确定“粮经饲”结构,从重产量转向重质量,改变过去农牧民更多追求产量而轻视质量的状况,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5、坚定不移打好特色牌。积极打造河南县“有机大牧场”产业链模式,围绕有机生态畜牧业等主导产业,组织农牧民从事专业化生产,促进特色农牧业产业的区域化布局、适度规模化生产,依托“一村一品”等产业发展格局,通过对内制定并实施农牧业标准化生产规程,对外统一品牌、质量、包装,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要培育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带动性、知名度高、有竞争力的特色品牌。
(二)优化工业结构,加快企业向多级发展。
1、加快工业企业向多极发展。我州现有大部分工业企业为资源性企业,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控性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及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确定主导的工业企业,进而延长其产业链;另一方面,积极引进技术含量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着力推动全州工业向多极产业支撑、多元优势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扭转我州“电力独大,一损俱损”的不利局面。进一步促进瀞度、西北弘等企业发展壮大,增强工业经济支撑力。
2、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支持小微企业采取合资合作、产权出让等方式进行企业改组改造,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对凡达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标准的,积极指导申报,做好服务,确保进入规上企业。完善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通过贴息、补助等形式,积极引导信贷资金、企业法人资金和民间资金向中小企业倾斜,通过广辟“钱”途,全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3、打造特色名优产业。唐卡、石刻、泥塑等民族手工业是我州相对优势资源,要引领民族手工企业进一步转变经营观念,同时加大技术投入,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使手工业产品以精品走向市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另外充分利用高原农畜产品资源,应用生物技术、环保技术,大力开发和发展无污染、无公害、绿色、有机的特色产品,使我州的农畜产品加工业形成品牌和规模。
4、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给予土地、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扩大非公经济规模,调整非公经济结构,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扶持非公有制企业中符合黄南产业发展方向的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特别是给予民族特需商品生产企业、民族传统手工业和龙头企业特殊扶持,为投资企业和重点投资项目提供全程服务。
(三)优化第三产业结构,促进三产大发展。
1、优化第三产业结构。针对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依然以传统行业和非营利性服务业为主的特点,把发展的重点放到优化第三产业结构方面。一方面发展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和邮政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另一方面加快发展社会服务、信息咨询、科技服务、中介组织、公用事业、教育、卫生保健等新兴服务业。同时,目前仍然要以提高财政公共服务支出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2、有效刺激城乡消费市场。在逐年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时,通过开展各种促销活动,繁荣城乡消费市场,特别是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大力引进现代商业流通模式,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培育不同的消费市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商贸发展中要引导现有企业形成发展规模,提高发展档次,引导企业上水平、上规模,逐步形成若干个有发展实力和带动能力的限额以上企业。
3、强力推进旅游业发展。旅游业不仅直接带动餐饮、住宿、商业、交通运输业、景区和娱乐等多个行业水平的提升,还间接推动金融、保险、通讯等服务领域的快速发展,对加快经济增长,减轻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和产业结构的优化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在全省、全国、全世界打响“西域胜境.神韵黄南”文化旅游品牌。持续优化德吉村、扎毛乡、隆务老街等景区景点旅游消费环境,丰富文化和旅游产品及服务供给,创新业态和消费环境,推进全州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打造旅游精品线路,拓展客源市场,深化区域旅游合作。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在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上的整体带动力,满足游客多样化消费和娱乐需求,带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4、促进服务业发展。优先发展运输业,提升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完善信息基础设施;规范发展法律咨询、工程咨询、广告会展等商务服务业。大力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加快建设以县级配送中心、乡镇超市、农村综合服务社(农家店)为支撑的农牧区流通服务网络,加快农畜产品销售市场建设,努力实现农超对接;继续大力发展市政公用事业、房地产和物业服务、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和社会化养老等服务业。大力推进信用环境建设,支持金融行业开拓市场、改善服务,加强融资平台建设,提高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同时,让民间资本进入教育卫生、文化体育、金融保险、电信服务、咨询等新兴服务业,使其成为民间投资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