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国内要闻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下大力推进我国“双碳”法治建设(上)

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2022-08-01     作者:王涛 林好雨

2020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双碳”目标的提出要求相关法律与政策进一步向鼓励和推动能源开发利用低碳化乃至“零碳”方向转型。法治是治国之重器,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碳中和目标的有力措施和必要手段。运用法治手段推进“双碳”目标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做法。实现“双碳”目标,不仅需要采取技术化、市场化、行政化、绿色化、全球化、多元化等多种手段,更需要法治化路径来保障。习近平总书记从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创造性提出了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上,我们要全面系统学习、完整准确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不断将法治中国建设向纵深推进,将其融入实现“双碳”目标各方面和全过程,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新实践中展现新作为。

一、准确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双碳”目标实现中的时代特质

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双碳”目标的实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法治观与中国“减碳”具体实际相结合。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2020年11月,在京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提出了以“十一个坚持”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与法治观,同时立足中国实际,创造性地进行中国化和制度化的运用。在世界观层面,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体现为人之于自然的从属性和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两个方面;在方法论层面,马克思认为法是从法律现象中提炼的规范体系,并在现实中被具体地运用。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将实现“双碳”目标这一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这些划时代的伟大创举和重要制度创新彻底扭转了我国生态文明在顶层设计、政策供给与制度配套方面落后于实践需求的被动局面,开启了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我国“双碳”目标早日实现的新征程。

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双碳”目标的实现体现了中华传统生态智慧与中华法制文明的现代传承。“坚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上探索生态文明法治建设”,是挖掘法治本土资源、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优势的决定性选择。作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中国”二字的最佳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千年积淀而来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自然观,为这条道路注入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文化底蕴。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不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加快构建起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双碳”法治建设正是其中之一。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内在要求和前提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双碳”法治之路是从最真实的国情出发,从最朴素的民意出发,从最客观的实际出发,经不断探索和凝练,成为最适配于我国生态文明本土特征和时代需要的法治选择。回溯“双碳”法治进程,正是由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法律、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中所包含的生态环境保护红线、自然生态空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环境影响评价、温室气体总量控制、碳排放权交易、能耗“双控”等一系列富含中国法律文化底蕴和中国生态治理智慧的制度发明,保障了新一轮在环境伦理语境中对自然价值观、理想人格、美德伦理、公平正义的探讨、构建始终走在强国惠民的正确道路上。

二、全面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双碳”目标实现中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双碳”目标得以保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有力保证。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回答了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领导力量,科学指明了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奋进方向。实现“双碳”目标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性环节之一,坚持党对实现“双碳”目标的领导是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应有之义。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工作,随着《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以及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出台,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正在加快形成。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习近平法治思想开启了党领导生态法治建设的新征程。进一步完善“双碳”法治建设,要继续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通过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党对“双碳”法治建设的领导贯彻到事业的全过程和工作的各领域。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双碳”目标能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有力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实现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回答了“双碳”法治建设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科学指明了“双碳”法治建设的前进动力。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党执政最深厚的基础和依靠,也是党的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和前进的力量之源。因此,在“双碳”法治建设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是空洞和抽象的,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已经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而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已经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为此,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开展“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各地区梯次有序碳达峰行动”等“碳达峰十大行动”,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群众合理期待,又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高质量产品和服务,努力实现“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宏伟蓝图。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双碳”目标能够上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重大内容的有力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从当年的“两个文明”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再到今天的“五位一体”,我们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带来了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时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几十年来,我国建设发展战略布局几经调整,在这个调整过程中发生的最显著的变化是生态文明建设从无到有,国家发展战略形成包含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位”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双碳”目标也通过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而成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也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根本改善不可能一蹴而就,仍然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必须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始终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我们要紧紧牵住降碳这个“牛鼻子”,倒逼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坚持系统思维、系统治理,统筹有序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处理好减污降碳与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的关系,切实把碳达峰、碳中和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围绕支持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健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等,推出针对性强的政策举措。

(作者单位均为西北工业大学全球治理国际研究中心。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9YJC820056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