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动态

尖扎滩的“蝶变”

来源:黄南报     发布时间:2020-08-17    

从尖扎县城出发,沿着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一路南行,约莫一个小时车程,记者一行便来到了位于尖扎县城57公里外的尖扎滩乡。

修路入户、产业进村,盖新房、搬新家……脱贫攻坚政策的落实落地,犹如阵阵春风,吹入了寻常百姓家,在尖扎滩这片广阔的草原上,脱贫攻坚的热浪,一浪高过一浪。从易地搬迁安置点到萨尕尼哈农贸市场,从迎宾待客的黑牦牛帐房到播撒希望的蕨麻基地,每到一处,都能听到牧民搬新家、兴产业、放下酒瓶争红榜的感人故事和脱贫致富后的喜悦。

1597672014951086.png

易地搬迁 走出扶贫新路子

尖扎滩乡是尖扎县唯一的纯牧业乡,海拔高、自然条件恶劣、草场退化严重、产业结构单一、牧民居住分散,加之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全乡经济发展缓慢,一度面临“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困境。

尖扎滩乡党委书记桑杰东智介绍:“2016年以来,乡党委、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充分抓住政策机遇,按照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积极稳妥、分类实施的原则,围绕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以‘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为目标,开启了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搬迁之路。”2017年,岗毛、洛哇、五星和幸福村的330户牧民群众,结束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住进了萨尕尼哈易地搬迁安置房。除了安置房以外,还建成了民俗活动广场、赛马场、卫生服务中心、敬老院、学校等基础设施,形成了完善的社区体系。2017年至2018年,牧民分批次入住,完成了整体的搬迁。

跟随萨尕尼哈社区主任满拉杰的脚步,记者来到了搬迁户旦增嘉措家中,现代时尚的家具和藏式传统装修相得益彰,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电一应俱全,就连网线这个稀罕玩意也在这里安家落户了,牧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聊起以前的游牧生活,旦增嘉措总是不忘感谢共产党。“共产党沙格!”原先他们一家人住在黑牦牛帐房里,放牧到哪儿帐房就扎在哪里。现如今,家家户户都有200平方米的庭院,修建房屋贫困户每户只需出资1万元,非贫困户每户只需出资4.7万元,其余部分由政府承担。

“党和政府为我们修了这么漂亮、结实的房子,再也不用担心刮风下雨”。搬进新家之前,他们一家五口人在草原上生活,上学、就医很困难。“以前孩子们上学要走很远很远的路,现在学校就在家门口。过去村里人都不太重视孩子的教育,但是现在大家都认为不读书就没有好出路。”旦增嘉措说。

易地搬迁是精准脱贫的重要方式,尖扎滩乡结合产业发展特色,整合资金,实施萨尕尼哈后续产业和农贸市场体系建设项目,持续带动搬迁群众增收致富。

1597672032464177.png

脱贫致富  产业帮扶是主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让贫困群众过上好日子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搬出来”需要决心勇气,“稳得住”“能致富”需要用心用力。

尖扎滩乡以脱贫攻坚为主线,把大力发展“三区建设”作为重点工作,结合区位优势和牧区特色,将全乡划分为三个区域,在第一区域滩上四村(萨尕尼哈安置点四村合称)和羊智村创建生态有机畜牧业示范区;在第二区域德吉村、来玉村安置点发展旅游餐饮业和手工业;在第三区域原来玉、石乃亥、夏藏滩四村发展饲草、中藏药材种植。

生态畜牧业是尖扎滩乡的支柱产业,是关乎牧民群众真脱贫、脱真贫的长久产业,也是全乡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举措。

长期以来,由于小型合作社规模小,畜产品加工方式落后,市场开拓能力差,导致生产要素大量外流,畜产品个体附加值不高,牧民增收缓慢。据此,尖扎滩乡党委政府转变工作理念,把发展生态畜牧业放在首位,引导群众转变思路,整合小型合作社的草场、劳动力和牲畜,组建了尖扎滩乡草原珍宝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联合社,推动生态畜牧业向好发展。目前,该合作社的入社户数达448户、1782人,入社牲畜1363头牛,4960只羊,现金入股111万元,草场入社113800亩与此同时,尖扎滩乡按照“一村一品”发展理念,发展畜牧业(牦牛、藏羊)有机产品认证、乳制品收集加工体验店、黑牦牛传统手工艺品加工体验店、中藏药材种植基地、黑牦牛部落文化体验点、农贸市场、活畜交易市场等8个子项目,鼓励牧民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特色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的新路子。

桑杰东智说,2019年,尖扎滩乡党政班子成员和滩上四村“两委”负责人赴泽库县宁秀乡拉格日村考察了蕨麻种植后,了解蕨麻种植、产量、人工、效益及市场前景。同年在中藏药材种植基地试种了10亩,收成特别好,今年初又增加了40亩。一亩地最少能收获干品100公斤,按照现在一公斤120元的市场价出售,50亩蕨麻能赚60万元。

据统计,2019年尖扎滩乡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在3762元以上,全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42元,同比增长7%。

1597672049538214.png

村规民约 引领文明新风尚

畜牧产业是尖扎滩乡经济发展的基础,团结稳定是经济发展的现实支撑,要想团结稳定就得从自身着手。2012年起,尖扎滩乡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实行以“村规民约”为载体的乡风文明“红黑榜”制度,助推基层自治、法治、德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谈起村规民约的实施情况,五星村卸任老支书索南才让讲起了这些年发生在身边的实际例子。“以前村里有人结婚,贺喜的亲朋好友每户都会送一只羊,酒、衣服什么的更是必需品。有一户人家的长子结婚,光羊就收了60只。而且牧民之间也存在互相攀比的情况,婚宴上的盘子越大越好,盘子的肉、水果、糖摆得越高越受欢迎,如果摆少了大家还会笑话。”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牧区存在红白事铺张浪费、讲排场比阔气、大操大办等陋习,带来的经济负担也成为群众“不能承受之重”。

尖扎滩乡村规民约规定,滩上四村互嫁彩礼不准超过5000元,新娘首饰不能超过2副银质耳环和中型珊瑚10串,不准索要金首饰,不许赠送牛羊和豪车等嫁妆。同时,萨尕尼哈移民安置区内的所有商铺、饭馆不准售卖酒,全体村民不许饮酒、劝酒。

“现在群众对村规民约很熟悉,大小会都宣传,村里也有监督委员会,也会定期抽查履行情况,平时还会进行红黑榜和道德进步等评比,谁都不愿因不文明而被人看不起、丢面子。”在萨尕尼哈社区的红黑榜前,满拉杰说。

前不久,家住幸福村的扎西东智因为孝敬老人荣登红榜,成为村里的“红人”。1983年,无依无靠的拉玛老人在扎西东智的父亲周太的多次劝说下,住进了他们家,这一住就是37年。如今儿子扎西东智接过父亲的接力棒,继续承担起赡养老人的重任。老人说,自己无儿无女,得到一个这么好的亲人,心里很感动和安慰,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甚至比亲人还要亲。

扎西东智说:“虽然我们家的草场不大,牲畜不多,经济来源比较单一,但是只要我们全家人有一口吃的,就不会让老人饿肚子。”朴实的言语,道出了最朴素最真诚的心愿,也传承了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桑杰东智说,开展红黑榜评选活动已经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对全村涌现出的“孝老爱亲户”“致富带头人”在“红榜”公示,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全力营造孝老爱亲、邻里和睦、村风文明、民风淳朴的良好氛围。对破坏公共财物、不孝敬父母、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好吃懒做等负面典型上黑榜曝光,以舆论压力警醒上“黑榜”人员反思,促其改正,促进文明乡风培育和美丽乡村建设。

现在尖扎滩乡喝酒打架闹事的少了,就连交通事故也减少了很多,谁能上红榜、怎样才能上红榜已经成为群众日常探讨的话题。桑杰东智说:“8月19日,尖扎滩乡将举办‘小康杯’民族团结传统赛马会,到时候将会对荣登红榜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奖励,让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到最大。”

1597672066912423.png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