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在线

【乡村振兴】城之上花千谷的蝶变

来源:黄南报     发布时间:2019-08-30     作者:马芝芬

漫步在尖扎县康杨镇城上村,放眼望去,干净整洁的通村路,高大阔气的村门,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广场上孩子们在追逐玩耍,三三两两的村民围坐一起话着家常……一幅和谐的乡村美景图让人心驰神往。

从新农村建设,到美丽乡村,再到乡村振兴,无不彰显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回望历史,每一次重大改革都是从农业开始;着眼未来,以党的十九大为新起点,“乡村振兴”战略吹响冲锋的号角,这也为黄南州加快乡村振兴发展指明了方向。

近日,记者来到康杨镇城上村,感受了城上村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1.jpg

将“干净”进行到底

“过去的城上村脏乱差,打麦的城、杂草把腿淹掉给里,如今的城上村大变了样,环境哈整治的漂亮。”这首在城上村老百姓中间广为传唱的花儿,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给城上村村容村貌带来的巨大变化诠释的淋漓尽致。

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广大农牧民的殷切期盼,是乡村振兴的当务之急。尖扎县康杨镇按照州委、州政府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和县委政府的相关要求,落实国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康杨模式”。

率先实施“路长制”和“片长制”,以5至10户的路段或片区为组,由村委会负责选出村内能负责、敢担当的人员为各路长和各片长,主要负责监督和管理所分路段和片区内的环境卫生,确保不留死角。

马二沙是城上村的一名公益性岗位管理员,每个月可以领到1800元,主要负责村里的林地管护、垃圾清扫等。采访当天,他和伙伴们正在村里的1号垃圾站处理垃圾。“我们也和城里人一样,垃圾都开始分类处理了,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种上了鲜花,村子里的环境也越来越好了”。说完抡起铁锨埋头干起活来。    

今年6月,康杨镇在城上村设立垃圾分类试点站,站内设立有害垃圾、餐厨垃圾、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4个垃圾堆放点和一间值班室,安排专人负责垃圾分类站的监管和维护。并结合实际制定了《城上村生活垃圾废弃物分类收集管理实施方案》,明确了农村生活垃圾的分类界定和处理方式,建立了以积分兑换的激励方式提高村民对垃圾分类积极性的奖励制度,规范了“户分类、村社收集、镇处理”的农村垃圾分类处理长效机制。

与此同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贫困户危旧房改造项目,城上村新改建乡村公厕70座。大力推进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改造,普及不同水平的卫生厕所,积极探索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推行粪肥还田。

“现在的日子实话好,以前的猪圈地上养了花,种了菜,巷道里的味道也没有以前那么难闻了!现在大家跳舞的广场,以前还是一个垃圾坑。”村民何生元对当前的生活、居住环境点赞叫好。

2.jpg

产业兴旺 助力乡村振兴

城上村共有114户468人,贫困户29户87人,村里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单一,村民思想观念落后,产业发展一度陷入困境。2015年10月,国网黄化供电公司成为城上村的联点帮扶单位,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城上村的发展实现质的飞跃。驻村第一书记刘贵明见证了城上村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发展全过程。

刘贵明深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深入村社农户多次摸底调查,终于搞清“思想保守、基础设施落后、经济来源单一”就是城上村的“穷根”。他开始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开始并不顺利,甚至有些抵触。他从省里请来专家,通过实地调研和分析论证得出,城上村产得核桃个大皮薄,软梨香酥爽口,可谓是瓜果之村;村里有历史悠久的元代古城墙遗址、九天玄女娘娘庙、青海民间社火、民间小调、70年代黄南知青点等资源,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果蔬产业和旅游业。在一次村民代表会上,刘贵明和村“两委”、村民代表反复商讨,最终确定将果蔬种植和旅游开发作为城上村致富产业。

在县委、政府和联点帮扶单位的支持下,城上村“两委”和扶贫工作队将村里120亩闲置土地按每亩400元流转到合作社,协调资金510万元,建成60栋温室大棚及配套设施,大力发展果蔬种植及加工产业,取代了以往单一的农作物种植。针对村民文化层次比较低、缺乏技术等现状,刘贵明和扶贫工作队聘请甘肃专业蔬菜种植户,开展辣椒、西红柿、黄瓜等多个品种的蔬菜种植培训。

“今年,联点帮扶单位又有了一项新的扶贫措施,每年出资22万元购买大棚里的蔬菜,免去了我们跑销路、找市场的苦恼。”刘贵明指着眼前的座座大棚,讲述着产业扶贫带来的实在红利。

走进蔬菜大棚,一棵棵植株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彩灯”,有“水果西红柿”、辣椒、西瓜等。农户们正忙着采摘,时不时传来欢声笑语,一筐筐刚采摘的新鲜西红柿、辣椒等新鲜蔬菜装车,运往西宁、黄南等地销售。

右手残疾的村民何生录谈起近几年的变化,哽咽地说不出话来。“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帮助,现在我和妻子每天就在村里的温棚打工,一天就能挣到120元左右,而且还是当天结算。生活之余,我们三个兄弟还组成了一个吹拉弹唱的小乐队,没事就去广场吹吹葫芦丝、拉拉二胡。” 

除此以外,城上村另辟蹊径,在村里荒芜多年的土地上种上了美国油葵等经济作物,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等现代农业新经济,积极探索“农业+”新业态,实施沟渠治理2.8公里,花海种植百余亩,景观栈道400米,花海漫步小道1.7公里。打造出真正意义上的城之上花千谷旅游发展新模式。

“城上村距离省会西宁90公里,高速公路车程1小时,处于西宁1小时经济旅游圈范畴。距离坎布拉国家公园10公里,属于旅游辐射范围。未来我们的发展指日可待。”城上村原村主任何生元如是说。

3.jpg

乡风文明  幸福生活入画来

“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邓小平阿爷的胆略大,他把改革开放的春风哈刮”新编贤孝《吃水不忘挖井人》颂扬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过上幸福日子、奔上致富道路的感人故事,表达了人民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心声和信心。同时,也表达了城上村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城上村汉族、回族各占一半,两个民族共同生活多年从未发生过一起打架斗殴事件。马占林一家5口人,前些年因为老伴儿生病住院欠下了不少债,被村里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采访当天,他带着小孙子在花海基地义务守护。“向日葵开得这么漂亮,不忍心让游客采摘、踩踏啊,我是来提醒大家文明出游。”

“城上村民风淳朴,几乎从无偷抢、打架斗殴等恶劣事件。平时,村民都是夜不闭户,谁家有事大家都来帮忙。”刘贵明说,城上村有如今的面貌,离不开长期以来的兴学重教,更离开当年插队知青的影响,“现在,我们大家努力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把村庄建设得更美好。”

乡风文明既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目标,又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和保障。为此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因地施策,研究制定了康杨镇城上村村规民约。“建房应服从村庄建设规划,经村委会和上级有关部门批准,统一安排,不得擅自动工,不得违反规划或者损害四邻利益。”拆除的破旧危房,在重建过程中,村民就自觉遵守村庄规划,在重建中统一按照村规划调直,使街道变的整齐美观。“积极开展文明新村建设,搞好环境卫生,村草管员每周2次进行彻底打扫村内环境卫生,村内三个广场每天进行1次清扫并对广场内的花园维护管理……”把这些内容写进村规民约,使维护乡村清洁变成村民的自觉行动。现在,连村里的孩子都知道垃圾分类入箱。对于维系整个村庄秩序体系来说,村规民约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环境整治到文化建设,从村务公开到党员教育,从征地补偿到低保评定,从婚丧嫁娶到发展生态农业,城上村村规民约都有着明确规定。而这些都与建设乡村振兴的初衷不谋而合。

除此以外,城上村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实行以“村规民约”为载体的乡风文明“红黑榜”制度,助推了农村基层的自治、法治、德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我们村子有自己的社火队,每年春节期间都要到周边村镇演出,我们已经实现了社火队自给自足。”编写了贤孝《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李老师说:“城上村传统民俗社火队成立于1933年,是尖扎县唯一一支社火团队,在2018年6月成功申报为县级非遗名录。”

社火队与时俱进编写了花儿《人民的好公仆——尕布龙》、贤孝《精准扶贫政策好》、花儿《歌颂党的好政策》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通过社火队演员的传唱将乡风文明建设、党的惠民政策宣讲结合起来,寓教于乐,让老百姓在观看节目的同时再一次记住了国家的惠民政策。

4.jpg

记者感言:

“如今我们村路宽了,房新了,环境整洁了,咱们农民的生活会越来越好。”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最多的心声。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对“三农”政策最直观、最真切的感受,也正是这三点决定了黄南州农牧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未来的路很长,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城上村将乘着乡村振兴的快车,走向“三农”发展新的春天!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