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黄南要闻 / 部门动态

党建赋能 让生态增绿与兴产富民并蒂花开

来源:同仁市委组织部     发布时间:2023-07-05    

产业振兴是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偏远山区资源匮乏、交通不便,如何抓住发展机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答案是摒弃同质化竞争、迈向一体化发展。

黄乃亥乡日秀玛村位于同仁市区西北部30公里的浅脑山区,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村,大多耕地分布在山岭上,块地零散碎小,人工耕作费时误工,农业生产成本高、效率低、产出少、效益差,加之村里年轻人外流严重,大量土地无人耕种撂荒,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高效发展和村级产业的转型升级。2020年之前村集体经济收入仅有3万元,看着周边乡镇乡村旅游如火如荼地进行,群众们吃上了“旅游饭”,生活幸福指数持续攀升,黄乃亥乡党委、政府一班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面对一无资源禀赋、二无产业优势的现状,如何打造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实现生产、生活、生态效益“三生共赢”,成了摆在乡、村干部面前的一道难题。随着市委、市政府“一地两创三促四园五带”产业布局的全面起势,黄乃亥乡党委、政府抢抓发展机遇,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富民强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策”发展布局,理思路、创形式、提增量,着力从党建引领、政策效应、产业规划三方面卯劲蓄能,在实践中探索出“土地入股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耕作机械化”的绿色农业一体化发展格局,逐步形成村集体经济从少到多、从弱到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日秀玛模式。

做实党建引领,变被动发展为主动谋划。按照“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思路,深入实施“创特色、抓示范、立标杆、带整体”村集体经济“强村”工程,把产业振兴作为日秀玛村“两委”主要议题。经过实地考察、多方指导、反复酝酿、征集民意,大家统一思想、一致认定,日秀玛村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土地,发展必须靠土地,壮大村集体经济更离不开土地。为进一步发挥村“两委”带农致富的引领作用,黄乃亥乡党委制定《村“两委”班子及村干部绩效考核工作方案》,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村“两委”班子实绩考核和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乡党委引导责任,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切实当好村“两委”的“智囊团”和“助推器”,指导村“两委”研究谋划发展思路、用活集体资产、确定产业项目,积极推动项目落地。做大政策效应,变要素基础为驱动优势。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将党支部政治引领、合作社抱团发展、群众能动作用有效融合,按照土地集约化种植标准,盘活村内310余亩撂荒地,流转农户土地800亩,规模化种植饲草、油菜、黑青稞、豌豆等农作物。投资480万元建成黄乃亥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配备14类70余台现代农机设备,全力服务农业生产,解放劳动力,切实减轻群众农业生产负担,最大限度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农业集约化、设施化、规模化发展。为进一步提升黄乃亥特色农产品知名度,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合理利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扶持资金,成立黄乃亥特色农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通过精细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同时,多方协调争取资金30万元,在同仁市区建设黄·念藏特色美食体验直销店,完善“党支部+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建立种植、加工、销售全闭合的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条。

做足产业文章,变输血增收为造血发展。聚焦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着力把发展饲草产业作为实现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土地入股、劳力入股、资金入股的股份合作方式,探索建立“整村推进+集体经营+股份合作”“资源整合+按劳分配+按股分红”的发展新模式,着力打造集饲草种植、收割、加工、储存、运输、销售一体化运营的饲草产业基地,全面提升饲草“种、收、加、储、运”能力。积极引导鼓励农户参与饲草产业发展各环节,拓宽农户就近就业增收渠道,吸纳全乡350余人在村就业,劳务收入年创75万元。同时,邀请省级农牧业高级专家、青海大学科技特派团,为全市饲草产业稳步发展“把脉问诊”,大力推广种植适应性强、产量高、饲用价值优、抗逆性好、抗病性强、耐寒耐旱的青田1号燕麦、豆科牧草、蒙饲燕1号等6个优质良种饲草新品种,成为黄南州首个自供自营自销的饲草基地。

截至目前,日秀玛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418.98万元,分红117.58万元,群众中分红增收6000元到16800元不等。在党的政策照耀下,曾经的村集体经济“薄弱村”跃身成为同仁市富民强村的“领头羊”,走出了一条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一体化发展,生产、生活、生态效益“三生共赢”的可持续绿色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亚君]